全国多地国家A级景点暑期免门票 包括厦门鼓浪屿主要景区、青岛崂山风景区等
6月19日,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,即日起至8月31日,8家收费国有A级景区对市民、游客实行免门票开放,包括鼓浪屿上的主要景区。北京青
之前,有位朋友跟我建议,学期中间除了期中考试能不能再加一次考试?因为他正在上初一的孩子只有在考试的时候才拥有学习的动力。
这又一次给了我很大的刺激。一直以来,我们的教育在用一种“竞争”的方式启动着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动力,一旦失去竞争,他们就丧失了这个动力。而且,这种动力都是外在的动力,而不是内动力。
(资料图片)
这让我想起了“教育的未来”这个报告提出的:我们未来培养的,或者我们今天应有的孩子,他们身上的品格应该有合作和团结。但是,合作和团结绝对不是靠一系列的过度竞争来培育的。那我们的学校如何将这个建议落实?怎样才能够在校园里看到未来的孩子身上应有的合作和团结?我们在学校里实施了一项工程,叫回到内动力。
什么是学生回到内动力?我们必须让整个学习过程“有意思、有意义、有可能”。但是现在的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,从全球来看,基本还是从知识,到技能,到学科,然后到问题。我们必须做一次颠覆,从问题开始,然后根据它找到学科、找到知识。在应对挑战、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,我们不仅仅找到了学科、找到了知识,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整合知识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。
在30多所学校中,有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叫“任务学习”的实验。“任务学习”,即挑战,我们给学生一个个挑战,然后令这些挑战“有意思、有意义、有可能”。
什么是有意思?就是突破孩子的认知,超出他的预期。
什么叫有意义?就是高挑战、有价值。
什么叫有可能?就是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发现学生的潜能。
举个例子,在第一个“突破认知、超出预期”板块中,我们给小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作业。
班里养了一只乌龟,请代它写一周日记,并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。
你是一位驯鹿员,如何让放养的麋鹿不吃校园植物。因为我们很多学校现在都养着动物,其中一些学校放养着鹿,这些鹿都到教室去听课,但怎么确保它不吃你不想让它吃的食物?
作为电影院的义工,如何帮助视障者看电影。
就是这样一些任务,给学生带来了有意思、超出预期的挑战。
在第二个“高挑战、有价值”板块中,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改不了教的逻辑,一进教室就要控制学生?因为我们在两个维度上有问题,一个维度是认知的复杂性,我们着重于知识、技艺、技能的层面,即认知的低阶,那么必然在另一个维度——学生的自主性上没法放开。因为前者都是零碎知识的学习,没法给学生更多、更长的时间来探索,所以,也就难以给学生高认知的挑战,这造成了恶性循环。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两个维度进行平衡,在认知的复杂性维度上,帮学生解决创新前移的问题,然后才能在另一个维度——学生的自主性上,给学生更多的空间、时间和资源。这才是从教走到学的路程。
同样举个例子。初中学《傲慢与偏见》,一个初中学生基本都能从《傲慢与偏见》的五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,而且在这期间,他只要解决了傲慢和偏见的两个要害问题,青春期就会比较顺利。因此,《傲慢与偏见》是初一阶段很重要的一个学习任务,我们开展了如下的教学设计。
《简·爱》的作者夏洛蒂·勃朗特认为简·奥斯汀的《傲慢与偏见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不够,于是两位作家发生“论战”,纷纷在文学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。你作为杂志主编,需要为这个“论战”栏目写一个编者按。
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,确实勃朗特当初挑战过奥斯汀。但作为主编的你,不是要去批判哪一个作家,而是要赢得所有的作家,同时你要有你自己的观点。这就是一个高挑战的问题。
学校的戏剧老师本学期将排演话剧《傲慢与偏见》,请你与小组成员一起,共同为戏剧老师提供一个《傲慢与偏见》5女2男的选角指南。
这是一个真实的任务,我们学校的确有《傲慢与偏见》的音乐剧和话剧,所以戏剧老师确实需要同学们给他们提供真正的指南。老师到教室发布需求,学生完成后,由老师来评判是否合格。这就是有价值,即做出来的东西是有用处的,这时学生的内动力就生长起来了。
在第三个“基于最近发展区来发现自我潜能”板块中,我们在跟学生设计任务的时候,无法令所有的任务都是真实的,但我们可以靠近学生的心理体验、成长环境,设计在现实生活当中学生可能发生、遇到的任务。
比如我们有人文与社会、道德与法治学科,在个体、群体、社会这些学习模块里面给学生提供了两部书,一部是《男生贾里女生贾梅》,代表1990年代;一部是《十七岁不哭》,代表2000年代,让学生进入这两个时代,了解当时的社会,了解当时同龄人的心态和他们的社会交往状况。
我们给了学生一个任务:自己选择成为《十七岁不哭》中的某一个角色,以你认为合适的方式,给正在遭遇某一次挫折的贾里或贾梅一个安慰。
这些孩子都是初中学生,而这两部小说也都是描述初中学生的,所以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;与此同时,我们给学生可以选择的任务,你选择哪一个角色?你以什么方式安慰?你选哪一次挫折?之所以让学生自主选择,就是希望每一个孩子都在这个过程里找到自己,找到自己适合的,找到自己能够的,找到自己可能的。慢慢这样的作业多了,他就会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。
最后,我想用“教育的未来”一句话结尾:“假如学校不曾存在,我们也需要把它发明出来。”但是我们今天发明的学校,必须使我们培养的孩子懂得合作和团结,以应对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。
文章来源| 校长高参: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教育的未来”报告中文版发布暨高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。
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,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作者|李希贵
老师产生职业倦怠
并不是简单的工资问题
如何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,破解教师职业倦怠这个难题,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呢?面对这个问题,我有三方面的感受。
感受之一: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难题,原因是没有找到教育的本质。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,试问,哪一个人、哪一个行业不倦怠呢?正因为我们没有弄清楚教育到底为什么,没有激活内在活力,没有因此而产生更高、更远的追求,盲目地认为今年和去年一样,明年和今年一样,那必然会产生倦怠。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遵循教育规律,让老师们体验到教育的美好,他们的职业倦怠就会大大减少。其实,这种倦怠,在一些优秀教师的身上也存在,只不过,因为他们的品格、境界,使得他们“不用扬鞭自奋蹄”,但其实他们的内心也会有恐慌、彷徨,有时会毫无方向、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……
感受之二:很多学校的治理结构并没有真正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体,学校只是校长的,只是政府的,导致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没有得到彰显,从而没有积极性。我认为,如果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把治理结构、治理主体多样化、多元化,让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决策主体,让教师在某个领域,特别是学术领域有发言权,甚至能够主宰学校的时候,他们就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学校,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,把这项事业当作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。这个时候,他就会爆发出他的积极性,职业倦怠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感受之三:现在,我们学校的生态还存在一些问题,没有建立起师生关系平等的绿色生态。固有的“师道尊严”使得教师理所当然地拿着自己既有的、固定的、想当然的想法去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,去管理学生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,方法仍然不变。我希望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师生关系的、能彰显学生个性的学校生态。在这种生态内部,教师每天面对学生全新的挑战无处不在、无时不在,且多个领域并发,想倦怠都没有时间倦怠。
综合以上几种思考,我想说,教师有职业倦怠,并不是简单的“绩效工资不合理”“学校管理机制有问题”等原因造成的。尽管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,但我们还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解决之道。
希望学校没多少特色
但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
对于一个校长来说,将自我个性融入办学历程,是很难避免的一件事,但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件事。为什么这么说?第一,你不能把这所学校当作你自己的学校,因为你的任期只是这所学校历史发展长河中短短的一段。学校是一个生命体,从诞生,到成长,直至成熟,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,无论是谁都必须尊重她。第二,你要知道,作为校长,只有那些与学校办学目标以及学校所追求的教育本质相契合的个性、价值观,才是可以融合到学校发展过程里去的。
另外,我不太主张把学校办成特色学校,倒是希望学校没有多少特色,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,这样更好。如果一所学校太有个性,就可能使一些不太适合这种个性的学生和老师无法张扬自己,甚至被边缘化。我在高密一中的时候,学校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化学教师,她每年带的班,学生在填报志愿时,70%以上报的都是和化学相关的专业。那时我真替她高兴。但如果换成今天的我,就会特别担心。为什么?一个班里肯定没有那么多适合学习化学的学生,这70%的学生一旦离开这位老师,还有多少会喜欢这门学科?从这个例子来看,校长将自己的个性过多地添加到学校的文化里去,有时候可能会造成不太好的效果。
至于办学窍门,我觉得没有窍门。我做到的只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,尽量“往后退”——学生能解决的事,尽量不让教师解决;教师能解决的,尽量不让干部和校长解决。也就是说,发现别人的智慧,用别人的智慧去推动学校的发展,这是算“偷懒”还是窍门呢?
所有的改革都应站在激发学生
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
其实,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,现在十一学校的改革也没有任何口号。长期在学校工作,我们主要多了一些对“人”的思考。20世纪90年代末,当时教育部召集我们编写《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》,有人提议把“以学生为本”写进去,但几经斟酌,最后还是中庸地改为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”。这足以说明要真正做到“以学生为本”,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。
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明晰自身培育“人”的价值,特别是缺少对每位学生成长的关注,对每位学生未来幸福人生的关注,任何理念、思想、技巧、方法、模式都毫无意义。
非常幸运的是,我小时候读了很多哲学著作,读到很多关于人的追问:你从哪里来?要到哪里去?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活着……正是这些追问帮助了我,让我发现,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,还是因为“人”的问题;之所以组成了一个社区,形成了一个国家,都是为了“人”的安全和幸福。因此,关注学校中每一个“人”的发展和幸福,是我在办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记得有某个区域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,负责人问我有什么建议。我告诉他:“不要为了改革而改革,你所有的改革,如果离开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,那就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”现在,很多学校和地区提出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育口号,这本是无可厚非的,但我希望前提都是站在激发学生、激活教师的立足点上,都是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目的。
来源:守望新教育
标签:
6月19日,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消息,即日起至8月31日,8家收费国有A级景区对市民、游客实行免门票开放,包括鼓浪屿上的主要景区。北京青
图①:山西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兴荣供应链有限公司的货车整装待发。资料图片 图②:司机王勇平驾驶货车行驶在
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,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。科技创新,成为中国冰雪运动前进道路上嘹亮的号角。在科学技术部社会发展
游客在银川市黄河横城旅游度假区观看花灯展(2月5日摄)。春节假期,“2022黄河横城冰雪彩灯艺术节”在宁夏银川市
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题:狮子山下的舞狮人新华社记者韦骅“左眼精,右眼灵,红光万象,富贵繁荣!”“口食八方财,
正在进行围封或强制检测的葵涌邨居民在登记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新华社香港2月6日电 题:凝聚香港社会共克时艰
2月6日,航拍青海省西宁市雪后美景。受较强冷空气影响,2月5日至6日,青海迎来大范围降雪天气过程,古城西宁银装
[ 相关新闻 ]